欢迎来到 南昌现代外国语象湖学校官网 !

走进西湖李家 寻觅农耕文化 | 南昌现代外国语象湖学校小学部研学活动

更新时间:2021-05-17    浏览:1653

1621244700137848.png


为了探索古村落的神韵,提高学生对自然知识水平的认识,加深与自然文化的亲近感,体验集体生活,增强学生热爱家乡、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感。5月10日,南昌现代外国语象湖学校小学部二、四、六年级全体师生共赴进贤西湖李家先行开展研学实践活动。


此次研学活动同学们将走进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古村庄,重温红色革命光辉历程,动手体验农耕的乐趣,欣赏乡村优美的自然风光,感受当地浓郁的民俗文化。


NO. 1启程·向快乐出发


1621244742519823.png


早上7:40,同学们早早地来到了学校操场集合,进行研学前安全教育。随后师生们排着整齐的队伍,满面春光,向研学基地出发。大巴车上同学们洋溢着激动、兴奋的笑容,一路欢歌笑语。老师、教官和同学们一起拉歌、猜谜语、背唐诗宋词……


1621244777134216.png


大约2小时的车程后,我们到达了目的地——进贤西湖李家!在乘车路途中,每个人都随身携带垃圾袋,努力践行“垃圾不落地”,做到了文明出行、文明乘车。


NO. 2开营·学有所成 玩有所获


1621244818376614.png


在开营仪式上,李豆罗老市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,他向同学们介绍了西湖李家的人文历史,并预祝此次研学实践活动取得圆满成功,同学们能够学有所成,玩有所获。


1621244861619313.png


紧接着,曹芸副校长讲话,她强调此次研学旅行务必以“安全第一”为前提,希望同学们在研学中增长见识,在实践中快乐成长,要 “研”有所思,“学”有所获,“旅”有所感,“行”有所长。


NO. 3参观德胜楼


1621244900133256.png


参观德胜楼,同学们对党的发展历史有了进一步了解,也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热情,培养了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。同学们纷纷表示:“一定会更加珍惜眼前,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学习,长大后把祖国建设地更加美丽富强。”


1621244927134775.png


1621245395102506.png


1621245425133923.png


1621245539387501.png


1621246557206724.png


休息时间到了,孩子们拿出准备好的小零食,相互分享着美食。看,他们吃得津津有味。


1621245887900267.png


NO. 4农博馆·感受农耕文化



1621245945171911.png


进入农博馆后,同学们仔细观察,认真记录,动手操作,体验粮食制作的艰辛和丰收的喜悦,亲身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。同学们纷纷表示:“小小的一粒米不仅饱含辛勤的汗水,还凝结了智慧的结晶。”同学们真正了解了农耕的辛苦,懂得了勤俭节约的重要性,树立了“节约光荣,浪费可耻”的意识。


1621246031946268.png


1621246064764803.png


NO. 5午餐时光·感恩 分享


1621246092595559.png


中午就餐时间,景区特地安排了同学们集体用餐。吃饭之前,老师进行饭训:“食不言,寝不语”。教官也教育同学们爱惜粮食,同学们一起享受着美味佳肴的同时,也加强了交流,更重要的是大家体验了分享的快乐。


NO. 6舞龙


1621246125240848.png


舞龙俗称玩龙灯,是一种中国民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之一。每逢喜庆节日,人们都会舞龙。舞龙时,龙跟着绣球做各种动作,或腾跃,或滚动,或盘起,或穿插。


1621246152507947.png


1621246178884475.png


在鼓乐的伴奏下,同学们手中的一条条龙,充分展示了龙的精、气、神、韵,也展现出了新一代少年的积极、阳光、昂扬、向上。


NO. 7手推独轮车


1621246213727753.png


独轮车俗称“手推车”。在近现代交通运输工具普及之前,手推独轮车是当时古老而又先进的运输工具,是生产劳动中一种重要交通运输工具。为了让孩子们体验农耕文化,了解手推独轮车的用途,学会手推独轮车,在此次实践活动中开展了“手推独轮车”活动。


1621246246101227.png


1621246271118479.png


1621246312129955.png


研学旅行,带我们飞过认知的围墙,去探索、去发现、去思考、去感悟。对于孩子们来说,这是一次新奇的体验,也是一次难得锻炼和成长的机会。通过让孩子们亲自参与实践,孩子们的团队协作能力、团队意识和责任心增强,这也为今后同学们的发展和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
撰稿:刘玉琳